這個夏天,北工院的學子們背起行囊、走出課堂,將青春的汗水灑在京郊大地、社區街巷、田間地頭。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專業回應時代,用服務傳遞溫度——從毛主席紀念堂的守護“思念的河”到清華園火車站“鐵路上的黨史課”,從農場大棚的“三維CT”到胡同墻繪的“文化上色”,從法治鄉村的星火燎原到智慧農業的無人機巡航,從“星”寶貝的繪本共讀到銀齡老人的反詐課堂……一場場生動實踐,一次次暖心相遇,北工院人以專業和熱愛,書寫了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實踐答卷”。
鑄魂 ——在紅色足跡中淬煉初心

“微笑北工藍”青年志愿者協會參與了毛主席紀念堂2025年第八批次志愿服務。志愿者們累計服務時長3864小時,接待團隊4331個,幫扶使用輪椅、童車的群眾186人次,解答問題13724個,接待瞻仰群眾365271人次,發放留念票29235張。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擔任實踐思政導師,為志愿者們講授現場思政課。志愿者們在服務中并肩協作,不僅用行動踐行著志愿服務精神,更在紅色實踐中深化了對歷史的認知與對使命的理解。他們以專業的服務和真誠的笑容,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北工院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機電工程學院“青軌逐夢”實踐隊于7月15日—24日赴京張鐵路清華園站開展實踐。團隊通過“聆聽歷史+專業服務+黨史學習教育”三維聯動,在展廳學習京張鐵路全線走向與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歷史突破,聆聽“鐵路上的黨史”,感受百年站房“自主創新、愛國奉獻”的精神內涵;他們在文創展臺講解火車模型、徽章背后的歷史,以“精益求精”的工業標準投入志愿服務。機電學院同步與舊址管理方共建“大學生文化實踐基地”,計劃開發多語種講解、AR 軌道復原項目,推動文化傳承常態化。

基礎教育學院語文學會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與文化建設團隊赴北京市延慶區阜高營村開展實踐。團隊走訪村委會了解村名與紅色革命歷史,參觀鄉情村史陳列室學習“狀元文化”。實踐中,制作董玉亭烈士事跡短視頻推廣紅色文化,接待多所團隊并擔任講解員傳承紅色基因;為黃芩茶、牡丹種植引入新技術,開發“紅色+狀元文化”旅游線路,建設休閑農業園、牡丹園,帶動民宿與餐飲發展,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
賦能——在鄉野沃土中播種希望

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繪青筑夢”實踐團一分隊進駐門頭溝區龍泉務特菜基地,開展精準測繪服務。團隊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地面全站儀補測”模式,完成 20 畝農場 10 個大棚的三維點云數據采集(總數據量約 35GB),精準記錄作物分布與設施信息;基于測繪數據繪制農場管理地圖及卡通風格游客導覽圖,有效提升農場生產規劃與運營效率,推動工程測量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





首都青航——西達么無人機智農實踐團聚焦門頭溝區清水鎮西達么村發展需求,開展“科技+鄉村”賦能行動。一方面,對西達么像的輪廓細節、紋理特征及壁畫的色彩層次、圖案紋樣進行毫米級精度掃描,生成三維數據與點云模型,實現文化遺產“數字永生”,為后續修復、線上展館搭建及文創開發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精準獲取村內河道高程、斷面等數據,建立河道三維模型,可模擬不同降雨量下的水位變化,為防汛預案制定、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為村內橋梁建設等基建項目提供跨度、高度及基礎位置等關鍵數據,避免因數據偏差導致的成本浪費。





機電工程學院“青野派”實踐隊入駐密云區金叵羅村完美生活農場,深度參與“農業+文旅”運營實踐。隊員們化身“生態衛士”,完成 2 公里周界驅蛇防護、2.5 公里主干道清潔及花卉種植全流程作業;發揮專業優勢,參與無人機農田監測、地形測繪及 3D 農場模型搭建,運用 AutoCAD 繪制農場規劃圖,通過 15 天多崗位沉浸式實踐,助力農場優化運營流程、拓展服務場景,推動傳統農業向休閑體驗農業轉型。





文法與管理學院“京韻西研·知行先鋒”實踐團在輔導員、專業老師、思政教師組成的導師團指導下,憑借學院在文旅規劃、電商運營等領域的專業優勢,前往門頭溝區馬欄村、爨底下村、靈水村三地調研當地旅游產業,開發研學產品。在馬欄村推出“紅色研學+綠色農產品”組合產品,開展電商直播培訓;設計“重走進軍路線”“紅色密碼破譯”等適合青少年的紅色研學互動項目。在爨底下村,策劃了民宿文旅產品創新和傳統村落休閑文化挖掘的專題培訓方案。針對親子客群,設計“古村建筑探秘”研學活動,通過手繪古村地圖、測量四合院格局,讓孩子了解傳統建筑智慧。在靈水村,設計了“科舉體驗”研學課和“自然探索”研學路線,讓參與者感受科舉文化、親近自然、了解生態。



文法與管理學院“法潤銀齡”實踐團扎根門頭溝區清水鎮西達么村,以“法治護老+民生服務”為核心開展實踐。團隊通過支部共建座談會精準對接鄉村需求,在村民廣場設立法律咨詢臺,聚焦宅基地糾紛、贍養問題等解答疑惑,發放《鄉村法律常識手冊》80 份;創新反詐宣傳模式,播放真實案例錄音、編寫“三不口訣”,手把手指導 32 位老人安裝國家反詐中心 APP;同步開展桶前值守、垃圾分類宣傳、山林防火警示牌設置等環保服務,形成“普法+反詐+環?!钡牧Ⅲw化鄉村服務體系,為山區老齡化治理提供可推廣的“西達么樣本”。



文法與管理學院“隴駕莊法潤護航隊”赴北京市門頭溝區隴駕莊村開展法治實踐專項活動,圍繞村治法治化、普法精準化和服務常態化,通過村規重塑、法治大篷車、情景劇匯演等七大專項任務,推動法治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成功化解糾紛、培育法律明白人,并形成可復制的“隴駕莊方案”,為民族村莊的法治建設注入青春動能,讓法治星火在鄉土中燎原。



信息工程學院“元陽筑夢”實踐團赴房山區元陽水村,打造“數字+文化”鄉村服務組合拳。同學們耗時四小時完成非遺主題墻繪,讓古戲臺墻面變身“文化畫布”;計算機專業學生為村政府升級老化電腦系統,解決辦公卡頓難題,并開展網絡反詐宣傳;AI創意團隊深入采風,結合山梆子戲非遺文化素材開發特色IP,同步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學習,實現“技術服務村務、文化賦能鄉村”的雙重目標。



信息工程學院動漫集英社前往大榆樹鎮以青年視角為鄉鎮非遺傳承貢獻智慧。同學們深入大榆樹鎮,在走訪中深入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真正實現了“沉浸式體驗+創意轉化”的實踐目標?;顒咏Y束后,團隊迅速進入創作階段,將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設計語言。經過多輪討論、修改與完善,最終完成了一系列以“豬頭獅子”為核心意象的文創設計方案,并已正式提交給大榆樹鎮相關部門。


擔當——在基層一線中閃耀微光

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繪青筑夢”實踐團二分隊聚焦北京中軸線文化保護與社區服務,走進西四北胡同調研歷史文脈,在古代建筑博物館擔任志愿講解員,向游客普及古建知識;針對胡同通學路墻面單調問題,策劃并完成“童心向黨”主題墻繪,為老胡同注入青春活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社區美化的有機結合。



城市安全學院“燎原星火”實踐團扎根豐臺區鴻業興園南社區開展近兩個月服務。團隊先通過環境整治、入戶走訪梳理 23 條居民需求,建立 “需求清單”;再以 “安全衛士” 身份排查消防隱患 17 處、開展反詐宣傳覆蓋 200 余人;全程護航豐臺區“街超”足球挑戰賽,承擔簽到引導、應急保障等工作;啟動“常態化執勤”計劃,累計執勤 600 余小時,協助處理異常情況 70 余起,4 名隊員獲評北京市星級志愿者,用專業與堅守成為社區平安的“移動防線”。



城市安全學院安全應急志愿服務實踐團赴門頭溝藍天救援隊開展以“提升應急素養,賦能基層治理,踐行使命誓言”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通過系統學習救援理論、認知專業裝備、參與指揮車模擬演練以及深入社區開展應急宣傳,團隊成員掌握了多項應急救援技能,理解了標準化救援流程與協同作戰精神,并成功向社區居民普及安全知識。實踐最終實現技能提升、認知深化、服務落地三重目標,成員掌握2項以上技能,覆蓋百余戶居民普及知識,搭建校地聯動橋梁,后續計劃開展校內技能分享、推動“應急實訓基地”建設及鼓勵成員持續參與基層應急服務。





信息工程學院網絡協會志愿服務團隊作為“揭榜掛帥”項目團隊,承接北京市“青年服務國家”專項第47號榜單“2025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活動”。團隊37人分為線上推廣組、數據分析組、線下宣講組、綜合協調組,于7月22日-8月15日開展實踐。線上通過親友圈層、社區群、垂直平臺等渠道分發問卷,累計收集 8520 份有效問卷(目標達成率 142%),采集量居全國高校第10名、北京第3名;線下走進房山區元陽水村,通過集中宣講電信詐騙案例、入戶交流(重點幫扶老年人,攔截 2 起詐騙事件)、互動問答等形式覆蓋200余村民,發放263份原創宣傳物料;9月16日聯合北京市網絡空間安全協會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校園日”活動。團隊全員獲“網絡安全參與”實踐證書,5人獲“活動共建者”稱號,1 人入選“安盾網絡衛士計劃”赴粵港澳大灣區開展研學宣講。

暖心——在溫情陪伴中點亮星辰

信息工程學院“悅讀星辰”團隊聯合社區青年匯與康復機構,在石景山區殘疾人職業康復中心開展為期六周的孤獨癥兒童繪本共讀志愿服務。團隊提前接受孤獨癥兒童溝通技巧、情緒安撫等專業培訓,為每個孩子建立專屬檔案,通過一對一陪伴、互動引導、角色模仿等方式,助力“星”寶貝們打開心扉。15 名志愿者累計服務 180 小時,不僅完成繪本共讀核心任務,還主動承擔場地清潔、玩具整理等工作,用真誠付出見證孩子們從“低頭沉默”到“主動互動”的成長蛻變,生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信息工程學院 “暖瞳筑夢” 實踐團聚焦北京市盲人學校農業物聯網設備維護難題,開展“智聯田園,慧啟盲?!睂嵺`。團隊前期通過師生交流明確盲校痛點:農業物聯網設備戶外運行易故障(傳感器失靈、控制器損壞)、數據傳輸不穩定、技術設計未適配視障需求;在實地調研中,參觀校史館了解盲校發展歷程,觀察盲生通過觸覺、聽覺學習農業知識的現狀,發現學生在信息抓取、技能實訓、自主研學等方面需智能輔助(語音導航、觸覺反饋裝置)。實踐中,團隊自主研發基于物聯網傳感技術的農業監測設備(實時采集數據并語音播報)、基于 YOLO 圖像識別的盲人生活輔助眼鏡(語音提示導航、物品識別),目前設備處于研制階段,已獲盲校師生認可。后續計劃 6個月內優化設備電路,中期開發實時監測功能,長期推廣至更多盲校,推動特殊教育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




礪技——在行業熔爐中鍛造匠心

機電工程學院“雷小達”暑期實踐團由機電2335班3名同學組成,赴豐臺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開展實訓實踐,聚焦“傳承航天精神,體悟工匠之心”。團隊通過與勞模工匠深度對話,汲取職業信念:航天總裝崗位悅師傅強調“認同感、責任心、終身學習”,分享帶領團隊連續工作 54 小時保障導彈升空的經歷;常老師指出航天人需“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建議年輕人學習老師傅工具擺放、圖紙識讀的嚴謹習慣;梁師傅提出“先教做人、再教做事”的培養理念,強調零件尺寸誤差、設備參數校準的細節重要性;鄭波師傅結合高鳳林等工匠案例,鼓勵年輕人 “沉下心專注崗位,主動適應企業需求”;張師傅解讀航天“后墻精神”——“把自己當作最后一道防線,搶回前序延誤時間,確保產品按時交付”。實踐團成員在車間實操中踐行工匠精神,從技術、歷史、應用、精神四個維度認識航天事業,筑牢“科技報國、實業興邦”的職業理想,為后續投身航天強國建設奠定基礎。


實踐落幕,成長永續,暑期社會實踐雖已收官,但青春奮斗的篇章永不落幕。為系統總結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凝聚青年實踐力量,10月9日校團委舉辦了2025年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匯報評比大會。各實踐團隊圍繞實踐主題,展示實踐成果、講述實踐收獲。最終4支團隊獲一等獎、4支團隊獲二等獎、5支團隊獲三等獎、5支團隊獲優秀獎。此次匯報大會不僅是對暑期實踐的全面復盤,更搭建了 “實踐+總結+提升”的閉環平臺。

這個夏天,北工院學子們用專業所學回應社會所需,用真誠服務傳遞青春溫度。未來,學校將繼續架起“專業”與“實踐”的橋梁,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帶著課堂里的知識、胸腔里的熱忱,奔赴鄉村振興的田野、基層治理的一線、文化傳承、科技報國的火熱實踐中,讓青春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的火熱實踐中,持續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