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東盟國家“中文+信息技術”種子教師培訓于在北工院拉開帷幕,來自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的25名職業院校種子教師參加了本次培訓。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亞非處處長王會昌、項目官員余夢飛,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周燕,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徐煒彥、院長朱元忠及國際處相關人員參加了本次開營儀式。
本次培訓旨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通過開展中文教學法研討、信息技術工作坊、文化交流和企業實地考察等課程,加深東盟各國教師對中文和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解和應用,增進東盟國家與中國的友誼,促進教育領域合作交流。

學員合影
周燕首先代表學校致歡迎辭。她在致辭中強調,東盟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中文+信息技術”項目作為促進中文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融合發展的創新平臺,希望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和信息化優勢,積極探索“中文+技能”的培訓模式創新,為加快構建東盟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中文+職業技能”師資隊伍,助力中資企業海外發展,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縱深邁進做出努力和貢獻。
王會昌指出,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越來越多中資企業在東盟投資設廠,迫切需要大批既掌握中文又掌握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學習中文并掌握信息技術等職業技能已成為東盟青年實現職業夢想、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途徑。

開營儀式現場
賦能信息技術:開啟中文+技能的知識新篇
本次培訓瞄準中資企業在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基礎能力建設和典型行業應用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將國內先進的理念、技術、產品、方案和經驗傳給海外院校教師團隊。培訓內容涉及算力技術服務、AI輔助編程、AI數據要素化治理、AI視覺識別技術、AI具身機器人、自動駕駛、數字人、AIGC等前沿技術。培訓內容同時加入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專業領域基礎漢語,確保學員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中文聽說讀寫能力。培訓邀請了北京工業大學、商湯科技等高校和企業的多名行業專家學者擔任授課教師,同時邀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講授中文。培訓通過專題講座、工坊實戰、企業參訪、教學研討等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推動學員掌握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原理、應用及教學實施方法。




AI專家授課


學員體驗具身機器人


學校實訓室參觀





中文課堂
探秘科技企業:見證中國科技的創新力量
學員們走進商湯科技等國內一流人工智能企業,開啟了一場現代科技的探秘之旅。在商湯科技,學員們首先參觀了商湯科技的展廳,親眼目睹了前沿的圖像識別、智能算法等技術的研發過程和實際應用場景,從人臉識別、智能駕駛到智慧城市、醫療健康,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示和互動體驗,讓學員直觀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遠影響。特別是商湯在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以及在推動行業智能化轉型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讓學員們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強大實力和無限潛力。學員們還參觀了商湯科技的3D內容生成平臺、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人群分析系統和車輛行人視頻監控系統等,并體驗了數字人、face U等文娛應用,聽取了商湯科技關于人工智能發展與AI創新的專題報告。通過與科技企業的深入溝通與交流,拓寬了學員們的科技視野,激發了學員們對科技創新的熱情與追求,更為東盟國家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廣闊的思路與空間,有望推動雙方在未來的科技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的發展機遇,攜手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企業參訪
走近文化名勝:增進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
學習之余,為促進學員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學員們還參觀了長城、故宮、頤和園、前門文化街等,向學員講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悠久歷史,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當踏上雄偉壯麗的長城,那蜿蜒于崇山峻嶺間的古老磚石,訴說著中國古代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抵御外敵的英勇歷史,讓學員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走進古老的紫禁城,在領略世界文化遺產獨特魅力的同時,故宮博物院在國際領先的“零廢棄”博物館道路上所做的積極努力,不僅向學員們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工藝傳承,也使學員們更一步感受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科技發展的交融。在頤和園,湖光山色與精致園林相映成趣,學員們漫步其中,沉醉于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優雅意境,領略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而前門文化街則充滿了濃郁的市井氣息,傳統的老字號店鋪、民間手工藝品和特色小吃,全方位地展現了北京的民俗風情,讓學員們近距離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與蓬勃生機。


長城體驗


故宮參觀


頤和園參觀


前門漫步


品嘗美食

結業儀式現場

頒發培訓證書
為期十天的培訓中,高質量的培訓內容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安排得到了學員們一致好評。結業儀式上,學員代表分享了培訓收獲,并對整個培訓安排表示贊嘆和感謝。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慈潤老師談到,這趟培訓之旅,老師們不僅增長了中文知識,更深入了解了中國的文化與人工智能技術。從傳統文化的熏陶到前沿人工智慧科技的探索,從上課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到學員相互交流研討,參訓老師們收獲滿滿。未來,老師們將帶著滿腔熱情,將所學所思應用于實際教學工作中,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人工智能開發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越南的鄧玉輝老師表示,越南和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中國和越南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兩國人文領域交流日益深化,民心距離不斷拉近,通過培訓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印象深刻,獲得了許多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有益啟示。越南參訓老師表示,非常希望發展半導體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希望能加強和我校合作。印度尼西亞的木力老師說,這次培訓中,對中文和中國文化、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探索進一步拓寬了視野,培養了友情,交流了知識,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將學習的新知識融入教學實踐中,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學員代表發言


感謝信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和東盟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合作潛力巨大。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學校將在未來同東盟各國在“中文+職業技能”領域開展更多務實有效的教育合作與交流,不斷探索“中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為譜寫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