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楊曉雪副教授——第三屆“北京大工匠”受邀參加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運河之上》節目,講述她如何與時間賽跑,用高科技手段讓文物“活起來”。

節目中,楊曉雪副教授介紹了自己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助力文博行業革新的故事。把歷經千百年歷史的文物用高科技手段永久傳承下去,并且讓靜止的文物在數字化展館中“活起來”,觀眾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全方位、近距離地欣賞文物的魅力。
為文物拍攝360°無死角的全身照,用掃描儀獲得三維空間數據,把照片和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將平面圖案變成三維立體式圖像,就是楊曉雪的工作——文物數字化,通過數字化手段還原文物,讓人足不出戶就能遠程觀看到文物的原貌,讓文物“活”起來。

訪談中,楊曉雪談到,作為一名文物數字化工程師,她長期致力于用數字化手段還原文物,完成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多個文物三維數字化相關項目;作為核心成員參與起草并發布我國第一個文物數字化團體標準。從2016年開始從事文物數字化行業,到目前為止,已經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近萬件文物進行數字化,她所在的團隊已經完成近20萬件文物的高清數字化工作。
楊曉雪帶領團隊一起攻關三維數字化技術難題,參與企業項目,并以賽促教,參加各種職業技能比賽,在業界屢獲大獎:2014-2021年在北京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多次贏得一等獎,在全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中多次榮獲一二三等獎;2022年在第四屆機械行業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創新及創業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她也多次獲得北京市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而是存在于一個人對自己工作用心、專心、精心乃至極致的追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楊曉雪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把文物保護好,講好文物的故事,為推動文保行業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