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高大模板支撐體系施工信息化建設領域取得突破。該校研發的“MJWJ-1模板支撐架變形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傳統建筑工地變成“智慧工地”,已經在首都新機場進行了應用,效果顯著。
“該系統非常‘智能’,只要模板一有異動,監測系統便響起預警,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在首都新機場高大模板支撐架現場,該項目負責人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牛學超教授告訴記者,“將傳感器埋在這些采集點上,通過無線傳輸自動采集數據,打開電腦就能進行實時監測,省時又省力。”
建筑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安全生產事故多發、易發行業。尤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多功能、大跨度、大空間結構設計的建筑不斷矗立,施工安全事故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高大模板支撐體系因其不斷攀升的安全事故率使而成為“高中殺手”。
如何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研究團隊,通過各方專家一起研究探索,確立了將建筑產業 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法。方案要付諸實施,尚有一系列理論和工程問題需要解決。為了確保工程的萬無一失,該團隊相繼開展了大量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和精細化數值模擬研究。據牛學超教授介紹,“除了老師、專家,我校很多學生也參與了進來,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反復實驗、論證,終于取得成功,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高大模變形監測系統的研發對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很大的意義!”北京城建亞泰集團公司新機場項目建設負責人牛德利對該項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是傳感器采集數據準確,可以給機場建設工程供決策支撐,二是數據自動采集,減少了人的工作量,減少了安全隱患。”
近年來,像MJWJ-1模板支撐架變形遠程實時監測系統這樣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在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并不少見。該校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把服務社會作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突破點,面向地方和企業的技術開發類項目快速增加。在“十二五”期間,學校與校辦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 23 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9 項;取得知識產權 43 項;完成技術服務項目 100 多項。
“學校密切貼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切實做到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據該校黨委書記王偉介紹,“近年來,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人才優勢,調動教職員工科學研究及參與企業技術服務的積極性,科學研究水平及服務社會需求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學校牽頭成立了北京首個城市建設與管理類職教集團,通過加強京津冀職業院校的聯合交流,推動三地產教結合,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作為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職業院校,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建設接軌,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用生動的實踐證明:職業院校找準定位,也能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