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學院 全國最具影響力 最具實力的高職院校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校新聞

學校新聞

中國教育報報道我校黨的建設成就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小说 ,日本妇人成熟a片一区_BD韩语完整版观看

  12月20日,《中國教育報》以《三線推進黨建創新 用心雕琢“大國工匠”》為題,報道我校黨的建設成就。報道從我校支部線:用特色激發基層組織活力 、教師線:讓青年成為強黨強校中堅 、育人線:融思政于專業雕琢“工匠”三部分凸顯了我校高品質的黨建工作。

  報道稱,我校通過高品質的黨建工作引領、支持學校的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工匠”型人才,充分彰顯出學校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精神和理性的發展脈絡。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三線推進黨建創新  用心雕琢“大國工匠”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的建設成就掠影

   每一所學校都有不同的氣質,對于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來說,“精品化”是其突出的特點之一。長期以來,學校堅持走品質路線,通過高品質的黨建工作引領、支持學校的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工匠”型人才,充分彰顯出學校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精神和理性的發展脈絡。
   支部線:用特色激發基層組織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而這正是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抓手之一。

  學校黨委堅持問題導向,提出“強化制度,激發活力;以人為本,調動熱情;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建設活動”的黨建工作思路,并努力將各支部的亮點工作、典型作法和成功經驗通過品牌運作的模式加以提煉、宣傳和推廣,發揮榜樣作用。

     自2013年起,學校共開展56項特色品牌活動,有效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

    “在支部品牌活動的立項和評審上,我們強調四個堅持。”學校黨委書記王偉介紹說,“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實現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堅持政治原則、教育內容與形式吸引相統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力求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堅持支部創意與全員參與相結合,調動黨員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活動組織和制度創新相結合,形成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為了確保特色品牌始終保持先進性、代表性、示范性,學校還科學制定獎懲機制,在強化資源保障的同時,施行全過程動態管理,鞏固已有品牌,激發新生品牌,并通過中期檢查指導、期末驗收評審,對實現預期目標、有創意、效果明顯的項目及優秀組織單位進行評比表彰,把各黨支部立項數及獲獎數納入評先、評優指標。

    “一支部一特色”活動充分調動了全體黨員的積極性,通過立項、實施、評優、獎勵、宣傳品牌活動,搭建起了全校黨支部良性競爭平臺,形成了各支部黨員群策群力、創新爭優的良好氛圍,更涌現出了大批精彩紛呈,成效顯著的特色品牌。

  其中,基礎教育學院學生黨支部“三千里西部支教路八年間兩校共建情”堅持八年到內蒙古扎賚特旗綽勒中心小學支教,榮獲北京高校基層黨支部活動創新案例三等獎;基礎教育學院黨總支的“教師黨員擎明燭強軍育才進軍營”受到駐區部隊高度贊譽,并被北京高校組織工作總結《強基固本,改革創新》收錄;文法與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實施的“一表一卡一手冊”積極分子培養方案,明確、貼切地指導了學生職業發展方向和成才途徑,榮獲高校優秀黨建工作創新項目;建筑工程黨支部“實施青藍工程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出了黨員骨干教師傳幫帶作用;機電學院黨總支的“扶持學生社團創新創業,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通過扶持學生社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學風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教師線:讓青年成為強黨強校中堅

  青年教師作為教育和學校的未來,一直是學校的關注重點,并將其放在關系學校長遠發展的突出位置,多措并舉,助其成長為強黨強校的中堅力量。

  思政教育方面,學校黨委牢牢把握黨對意識形態的主導權,通過強化理論學習、強化實踐教育、強化青年黨員隊伍建設等,將青年教師凝聚在黨旗下。目前,學校青年教師中黨員占比達72.5%。

  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學校出臺長效機制,通過精神文化引領、榜樣帶動、考核監督等,引導青年教師切實擔負起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5年來,學校涌現出了大批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先進典型,更有19名青年教師獲得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北京市高校育人標兵等榮譽稱號。

  為了將青年教師團結在教育事業中,學校積極開展人才強教、人才強校和素質提升三大工程,全方位、全過程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和支持。近5年,組織各類青年教師培訓近350期,并選派青年教師赴美英等國家進修和學習近167人次。

  學校重點突出二級單位在青年教師引進、培養、使用與管理工作的主體地位與關鍵作用,實施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制度,并將工作實績和貢獻作為主要評價依據,全力調動每一位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現有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72.5%,高級職稱占比25.6%;1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入選北京市高創名師,2人入選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人榮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30余人次入選北京市青年英才、青年教師等各類人才計劃。

  學校還優先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通過設置黨建課題、教研教改課題等,鼓勵青年教師主持或參與指導社團、各級各類比賽和社會服務,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執教能力和綜合水平。截至目前,學生在國家教育部門信息化教學比賽和學生技能大賽兩大重量級賽事中榮獲一、二、三等獎120多項,97%以上由青年教師指導。獲獎教師張莉、邱亞輝等多次受邀作專題報告,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青年教師們在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更是表現突出。學校現已建成1個國家級別重點專業教學資源庫、10門國家級別資源共享精品課程、14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及一大批校級精品課程,穩居北京市乃至全國同類院校首方陣。其中,劉蘭明教授主持,王芳、張金磊、陳蕊花3位青年教師參與的《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踐》榮獲全國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6年,學校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合作,優選4名青年教師赴贊比亞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讓“中國的職業教育走了出去”。

  此外,為了給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學校還為青年教師配備了思政、專業“雙導師”;設置青年教師公寓,幫助青年教師解決子女入托、入學等問題,最大限度地做好保障性工作,體現出學校黨建工作的溫度。

  育人線:融思政于專業雕琢“工匠”

  隨著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注重品質的時代,迫切地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辦學60余年,培養出了以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羅火松、全國五一巾幗獎章獲得者張玉梅為代表的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技術技能人才,充分彰顯出學校的育人品質。

  學校高度重視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建立了工匠精神培育課程體系,開發的“職業基本素養”課程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星火燎原—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學生宣講會”更是引發學生的強烈反響。

  近年來,學校進一步梳理育人體系,提出將“對工作精益求精,對事業的執著敬畏,對技藝的傳承創新”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的育人理念。如,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四層次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每一層都包含了知識技能和思想品德兩大目標,逐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對精湛技藝的追求意識,培養出的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連續6年摘得9項一等獎,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單位”。

  作為北京城市建設與管理類職教集團的牽頭單位,學校充分運用資源優勢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實施深層次的產教融合工程,一方面把企業生產項目引進教學,使學生在實際職業活動、職業標準中培養“工匠”技藝與精神。另一方面,把能工巧匠請進課堂,打造出了一支以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獲得者、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魏平老師,北京市28名職業精英之一、“北京市大工匠”入圍人選郭凱老師等為代表的專兼結合名師團隊,使教師成為傳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引發全國職教界熱烈反響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正是從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起航。學校將打造了火箭“心臟”的焊接人高鳳林、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等請進校園作宣講,并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等與“大國工匠”建立長期聯系。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對學校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報道。

  此外,學校還通過舉辦學習研討會、主題演講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工匠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弘揚。通過扶持機器人協會、機電一體化協會、測量技術協會等20余個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學生社團,鼓勵師生創新創業。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李林琛老師,指導創立的學生“機器人協會”連續3年在全國技能大賽機器人技術應用賽項中獲得一等獎。

  杰出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們接連在“創青春”首都大學生創業大賽、“京津冀”職業學校創新創業大賽等大賽中斬獲佳績,學校的“螞蟻仿生機器人”項目在“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一舉摘得特等獎。

  畢業生們更是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連續10年就業率超98%,吸引了全國多所高職院校來校考察、學習,借鑒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經驗。

  展望未來,學校黨委書記王偉顯得自信且從容:“學校將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以推進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為抓手,推動學校發展走向高端化、精品化、國際化,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倡議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文章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20/content_49150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