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北京日報》聚焦我校“雙高”“特高”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專版報道了我校國際化辦學取得的豐碩成果。近年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國際化工作,確立“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國際化”辦學定位。作為國家雙高、北京特高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學校國際化從職教“走出去"試驗田到引領標準落地,從布局海外到服務“一帶一路”,打響了國際牌。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從試驗田到引領標準落地 從布局海外到服務“一帶一路”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打響國際牌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留學目的國之一。截至目前,高職學校全日制來華留學生規模達到1.7萬人。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我國合作日益密切,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合作,推動技能人才培養,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與此同時,為了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很多職業院校也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對外展開合作。
作為有色金屬行業首批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院校,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北工院)從2016年起就與中國有色金屬行業以及國內其他兄弟院校一起試點推進職業教育“走出去”,建成了中國第一所在海外開展學歷教育的職業院校——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中贊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幾年耕耘,北工院更是通過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打響了國際品牌,使職業教育“走出去”工作試驗田變“示范田”。

總結經驗統籌規劃 海外布局扎下根扎好根
中贊職業技術學院起源于2015年,其定位是作為教育部批準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依托中國有色礦業有限公司贊比亞企業開展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試點項目,支持探索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當時北工院選派優秀教師赴贊比亞為當地企業員工進行技術技能培訓,除此之外還要積極籌建中贊職業技術學院。
經過4年的籌備,經贊比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管理局(TEVETA)批準,中贊職業技術學院于2019年在贊比亞盧安夏市掛牌成立。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承擔中贊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珠寶設計與加工專業兩個分院的建設。該學院是我國職業院校在海外獨自創辦的第一所開展學歷教育的高等職業學院,不僅拓寬了北工院的國際化發展道路,也開啟了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新篇章。
自成立以后,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得到了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關注,職業教育“走出去”也一時成了炙手可熱的詞句。但在北工院看來,走出去只是完成了海外布局的第一步,如何扎下根、扎好根、扎牢根才是關鍵。
為此,學校不斷總結辦學經驗,聚焦“走出去”路徑方法研究、專業標準制定、教材開發和海外治校管理,創新政-校-行-企“抱團出海”的職業教育“走出去”路徑和人才培養模式;創造性總結凝練了“一校建一院”“一院擔一處”的海外治校管理方法;獨立開發了14項國際人才培養方案和53項雙語課程標準,17本英文專業教材和4本工業漢語教材,以及27門雙語課程;積極培育“能上講臺、能下車間、會教中文”,集“專業講師、工程師、中文講師”于一身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注重贊比亞本土師資培養,逐漸形成了具有北工院特色的海外辦學體系和教學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我國合作日益密切,學校更加重視外事和國際交流工作,不僅堅持黨管外事工作原則,成立“教育國際化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黨對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領導,將國際化發展納入學校整體發展戰略,還確立了“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國際化”辦學定位,明確教育國際化發展主要目標,更將職業教育“走出去”工作定為學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并納入學校“十四五”規劃中。
引領專業標準落地 解決海外布局實際困難
北工院在中贊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之初,就秉承中非合作,校企合作理念,組成中贊聯合開發團隊,形成具有“國際理念、中國元素、海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標準,納入贊比亞國民教育體系,不僅解決了職業院校海外辦學無標準可依的難題,同時還填補了贊比亞相關專業國家標準的空白。
2019年,贊比亞共和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管理局(TEVETA)正式批準中贊職業技術學院首批五大專業標準,使其成為了贊比亞該專業的國家標準,這標志著中國的職業教育標準首次進入主權國家國民教育體系,具有深遠的劃時代意義。
不僅如此,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還首批獨立開發了自動化與信息技術專業標準,并統稿了其他試點院校專業標準。2021年,由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發的珠寶設計與加工專業標準,再次獲得贊比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管理局(TEVETA)批復。
專業標準的批復與實施,為贊比亞培養高質量工業化人才,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提供有力保障,也為駐贊中資企業招募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中文教育路徑 構建新型海外職教體系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難以支撐產業一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當地雇員中文能力有限,與中國企業文化融合困難。這些都影響了中國“走出去”企業在當地的深度可持續發展。
為此,北工院以中文教育為基礎,以職業教育為特色,創辦了全國首家“中文+職業技能”型孔子課堂。通過開展技術技能和工業漢語教學,著力培養能講中文、懂得技術的本土復合型人才,以此服務“走出去”中資企業和當地社會,并逐漸探索出了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同步發展的新模式。并通過構建“中文+職業技能”雙軌發展的海外職教新體系,推動了中資企業在海外可持續健康發展。
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走出去”更好地協同發展,構建面向新時代的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體系,2021年9月3日,北工院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合作共建的“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正式啟動。
基地作為語合中心的創新項目,主要職能是打造“中文+職業技能”北方校企協作機制、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各類相關培訓、開發“中文+職業技能”教學資源、開展“中文+職業技能”理論研究、區域國別研究,探索職業院校海外試點“1+X”證書制度等。
對此,北工院表示,力爭將基地打造成全國“中文+職業技能”標準化、特色化推廣的標桿與典范,為促進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北工院不斷探索并將中贊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實踐理論化,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方聯動、標準引領、語技融合的“走出去”模式和海外人才培養路徑,不僅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了心心相印的“一帶一路”建設者,為服務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服務北京“兩區”建設等做出了積極貢獻,也在高職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其中,學校探索實踐“政府引路,企業探路,行業鋪路,學校創路”的“四路工程”,開創“校校-校企”抱團出海,風險共擔,資源共享的職業教育新模式,解決了職業教育海外辦學無先例可循的問題;通過組建中贊聯合開發團隊,共同開發專業標準,促進中國職教海外本土化,解決了職業教育海外辦學無標準可依的問題;通過“中文+職業技能”雙軌道教學,解決企業對會講中文、懂得技術復合型人才需求的問題;通過培養兼具專業教學、技能培訓、國際中文教育能力的師資,解決企業對“能上講臺、能下車間、會教中文”的“雙師+”型師資需求的難題。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工作從“試驗田”變“示范田”。2019年,教育部批復“走出去”試點院校由首批8所擴大到13所,“走出去”的專業標準也由首批5個擴大到9個,中贊職院模式更是被推廣至中哈、中緬,中塔等系列海外職院,讓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益。
加快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一帶一路”教育共建行動,都對教育的對外開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如何搭建高層次職業教育國際化平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機構交流合作成為職業院校當下需要思考的命題。
據悉,未來,北工院將充分發揮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利用首都區位優勢,以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為先導,以學校優勢品牌專業(專業群)為切入,以中法能效施耐德研究中心、中贊職院、孔子課堂、中文工坊等品牌項目為抓手,以“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等為平臺,借力“走出去”企業的優質資源,共享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標準,育訓結合培養應用型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服務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加速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