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5月17日,基礎教育學院舉行了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周活動。作為基礎教育學院品牌活動,本次活動以“匠心傳華夏 科技創未來”為主題,學生分別參加文綜組、理綜組、英語組,形成三支學科特色鮮明的實踐隊伍,走出課堂,奔赴“熱愛”。




文綜組的活動以“守護匠心 傳承非遺”為主題,分為四大項:“非遺手工體驗”項目通過“非遺剪紙·龍騰盛世”“掐絲琺瑯·指尖上的非遺”“水墨·手繪折扇”活動,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親手制作非遺手工作品,領略非遺之美;“圓明園遺址公園”作為“萬園之園”和著名歷史遺址,學生在游學中學習圓明園的地理知識、歷史演變和文化背景,在領略中華園林宏偉與精致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刻熏陶;在“強國有我·愛國主題教育”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影《我和我的祖國》,分享愛國感想,重溫祖國的崢嶸歲月;“拼圖·建筑與名畫”活動讓學生通過拼圖的方式,重溫歷史建筑與國寶名畫,既鍛煉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也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理綜組的活動本著“營造氛圍、激發興趣、緊扣教材”的原則,師生走出課堂鍛煉實驗操作能力,接觸社會實踐,形成課堂內外聯動,實現知行合一。通過參觀大恒光電公司,學生了解精密制造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相關知識;學生們在北京園林博物館中,了解中國園林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造園技藝和文化底蘊,以及我國現代園林綠化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園博園中,學生學習了夏季花卉的生長特點,深入了解了人和生態的平衡發展理念;學生通過參觀北京科學中心,科學地審視生命的價值、追求生活的品質、思考生態的和諧,領悟展品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校內數學實訓室,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使用matlab、geogebra、python等軟件,制作有趣的數學知識相關動圖,真正把實踐內容吸收為未來學習和生活的養分。






英語組的活動采取“課堂+實踐,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聯動模式,全面強化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等技能,有效深化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科技和環保等方面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學生們參觀中國園林博物館,了解古今中外不同時期、流派、風格的園林精品;參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了解華夏民族七千多年的建筑文明史;參觀北京海洋館,了解水生生物的知識,提高海洋環保意識和“關愛海洋動物、保護地球家園”的自覺意識;參觀石景山區文化館,并根據本學期所學主題內容:“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Human and Nature”(人與自然),參觀了中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及消防博物館,讓學生在深度體驗中增強“四個自信”以及敬畏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時刻注意安全的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提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基礎教育學院的社會實踐周活動,以品牌效應推動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有力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創新性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