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校被教育部確定為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項目院校以來,學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攜手推動職業教育與企業協同“走出去”,選派優秀教師在贊比亞組建教師團隊,為當地企業開展培訓,籌建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分院。6月21日,光明日報聚焦職業教育與企業協同“走出去”項目,刊發三篇文章,展現高職教師在贊提供培訓服務,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兩年來,我校謝麗杲、王俊、程韋、劉建、曾錦翔、桂維振六名青年教師先后跨越地理經緯,遠赴贊比亞教學。他們克服語言、環境等多方面的困難,探索海外團隊上課方式,開發培訓課程、創新培訓形式,在當地培養既懂中國技術和設備標準,又懂漢語和中國企業管理文化的技術技能人才,受到了當地員工的一致好評。他們的努力不僅為增進中非交流和友誼做出貢獻,也為我校實施“走出去”戰略積累了實踐經驗,在廣大教師中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我們向他們致敬!
我校赴贊比亞教師謝麗杲(左一)、周韋(左二)、王?。ㄗ笕?、劉建(左四)
我校赴贊比亞教師桂維振授課現場
我校赴贊比亞教師曾錦翔與學生互動
現將光明日報文章和圖片進行轉載,與讀者分享。
我在非洲當老師
我校教師謝麗杲(左二)為非洲學生做技術展示(圖片采用光明日報)
團隊授課 因地制宜
2015年12月,教育部批準了首個職業教育協同企業走出去試點項目;2016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項目正式啟動。我隨試點項目組考察團赴贊比亞開展調研,從此開始了我在非洲為期兩年的教師生涯。
2016年10月,國內參與試點項目的六所高職院校派出21名教師抵達贊比亞。對職業院校的大多數老師來說,這是第一次出國,而且用英語為當地員工做培訓,這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底氣,都不敢單獨承擔培訓任務,這可難壞了項目組。后來,經過大家充分醞釀和討論,我們決定采取團隊作戰的方式來完成培訓任務。所謂團隊作戰就是每個培訓項目組成一個團隊,指定一名英語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負責人,帶領這個團隊的老師互相幫助、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培訓任務。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承擔幾堂課的主講任務,大家一起查閱資料,集體備課,共同制作課件。上課時,一人主講,其他老師全力配合;學員提出問題,團隊成員分頭解答,從而使培訓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團隊作戰方案一經確定,我們大家便開始收集資料,精心準備。每個培訓項目的課件準備好后,我們去試講,大家一起討論,提出意見,經過多次試講多次修改,最后每一個項目都形成了生動有趣、簡明易懂、符合企業實際需求、針對性強的課件和教案。正是憑借著這種團隊的力量,2016年,我們完成了5個工種、6個班級、70余人的技能培訓;2017年,我們又完成了8個工種、8個班級、180余人的培訓,受到了企業和員工的好評。
試點項目組對培訓工作十分重視,一直要求我們要高質量完成培訓任務,要讓企業和受訓人員感到有所收獲。項目組要求我們必須上好每一堂課,尤其是第一課。我們雖經過了精心的準備,但我的第一堂課還是發生了讓我始料未及的事:
當我講到5×5=25時,突然有贊比亞學生提問:老師,為什么5×5=25?我只有跟他解釋:5 5,再加5,再加5,再加5,這樣他才明白。接下來,我問學生,1/2 1/2=?,學生們立即回答,等于2/4,真的讓我大吃一驚。而且,學生們對0.5為什么等于1/2,根本就不明白。隨后,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對于贊比亞這些學員來說,我們精心準備的課件和培訓方案,難度較大,程度較深,學生們可能根本就聽不懂。于是,我們迅速修改了最初的課件和方案,把培訓內容調整為從最最基礎的東西開始,由淺入深,并盡力把課件做得圖文并茂、淺顯易懂。
于是,在儀表工培訓班講到“傳感器”時,我把傳感器比作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把人的大腦比作指揮中心即處理器,盡量讓學員們有所感知。這堂課結束時,我問了一名專心聽課、不太提問的學員感覺如何,他說:“太棒了。我們很欣賞這堂課,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币粋€“enjoy”,讓我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的。
酸甜苦辣 收獲感恩
在中國當老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如果愿意的話,老師可以一口氣從上課講到下課。但是,在贊比亞,學生絕不會允許你一口氣連續講10分鐘。只要遇到不懂的,學生馬上就會提問。所以,一堂課下來,我要回答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有一堂課,同時有五個學生提問。這時,我們團隊作戰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五位老師,一人回答一個學生的問題,很快就搞定了。還有一次,有個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我沒太聽懂,為了不影響上課,我采取了迂回戰術,告訴他下堂課解答。下課后,我請教了團隊的其他老師,弄清楚了這個問題。結果,下次課剛一開始,那位學生就問上次課提的問題該怎么解答。幸虧我早有準備,否則就會出洋相了。
有一次,焊工班的老師上課,中途突然哽咽了,學員們不知發生什么事情,還以為是他們不好好上課,把中國老師氣哭了。(其實,這些贊比亞學員都很珍惜公司給他們提供的培訓機會,上課認真聽講,筆記十分仔細,每次上完課都要把我們的課件拷貝下來,帶回去復習。這使得我們備課時不敢有一絲的馬虎,一堂課往往可能要花上三五天的時間才能備好。)這堂課下課后,回到住處,這位老師才含淚告訴大家,才知道他的岳父剛剛去世,他卻不能回去給老人家送終。
項目組的老師在贊比亞培訓一期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一年。在這期間,家里有事,一般都無法回去。中國老師們的生活區,在遠離城市的一個小鎮旁,周圍都是樹林,雜草叢生。生活上和工作上都有許多不便。在這里待久了的中國員工,出門散步,手里總會拿一副網球拍或高爾夫球桿。后來才知道,這里蛇很多,且多半都是毒蛇,球拍是用來打蛇的。當地老百姓逢蛇必打,因為蛇咬死過許多人。后來,我每次出來散步,也都拿個羽毛球拍。我手上的那副羽毛球拍,一個旱季就打死了六條蛇。
2017年中秋節那天,培訓班沒有課,我們去企業辦事。一走進工廠,老遠就看到學員們在車間門口,站成一排,手舉著自己用白紙打出的橫幅標語:“感謝中國,中秋快樂”。看到黑人員工的節日問候,我們備受感動,過去所有的酸甜苦辣全都拋在腦后,頓時覺得信心百倍,又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對當地員工的技能培訓中去。
編外學員 自愿而來
在贊比亞做培訓,是企業報培訓計劃,我們試點項目組從參與試點工作的八所高職院校中選派老師。每次工種的培訓,企業都不會把所有該工種員工都派來培訓:一是因為如果上班時間培訓,會影響工作;二是因為如果業余時間培訓,企業要付給員工加班工資,因而企業負擔較重。
我們為中色非洲礦業有限公司舉辦的電工培訓班,最初企業報來的是15人的計劃。因為效果好,第二次上課時,我們發現一下增加到了23人。我們原以為可能是企業增加計劃了,可一問,企業方說沒有增加計劃。再問新來的學員,才知道他們是下班后自愿來聽課的。因為他們聽第一期的參訓學員說“電工培訓課很實用,能學到不少東西”,于是就下班后紛紛過來旁聽了。
學員自愿來聽課,既不會影響工作,也不會增加企業負擔,還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培訓,這也是企業所歡迎的。在贊比亞做技能培訓的中國老師,總能遇到這樣的事情。
規模擴大 影響廣泛
焊工班培訓結束后,我們和企業商量:舉辦一個簡短的結業典禮,為每位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這種證書僅在該企業內部得到承認。盡管如此,學員拿到結業證書后,依然十分興奮。其實,他們不單單是看有沒有證書,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學到真本事,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第一期焊工培訓結束后,第二期培訓班報名人數高達75人,由于我們的設備有限,只能優選20人參加第二期培訓,其他人放在以后再分期分批培訓。
企業對培訓的態度,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在贊比亞開始培訓時,最初是我們去找企業來參加培訓。第一期培訓了三個企業,每個企業只報了一個班,最大的一個班20人,最小的一個班僅5人。一期培訓下來,變成企業主動來找我們了,上報的培訓計劃也從最早的3個班增加到15個班。到2017年,又增加到24個班。參訓人數也大大增加,人數最少的一個班也有18人,最多的一個班居然有70多人;培訓的形式也從單一的操作類培訓擴大到管理類、計算機類和漢語類的培訓。
不僅如此,我們的培訓還影響到參加試點的中色集團以外的其他中資企業。去年,有好幾家中資企業,如制藥廠、大型機械維修廠等主動找上門來,讓我們為其員工做培訓。今年,我們將擴大培訓范圍,按照企業需求,分期分批為企業員工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為所有走出去的中資企業服務。
我校教師程韋(左一)、劉建(右一)、王?。ㄓ叶?s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 font-size:14px">在贊比亞調研(圖片采用光明日報)
“傳感器(Sensor)是什么?”
“傳感器是一種復雜的檢測裝置,能夠將接收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輸出?!?/span>
銅冶煉公司儀表工培訓班上,不時會聽到贊比亞當地員工向職業教育“走出去”培訓老師的發問,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上透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一堂堂精彩的專業技能培訓課讓他們快速地將理論與實操融會貫通,一張張培訓合格答卷肯定了他們的努力和成績。這便是職業教育走出去在贊比亞謙比希銅冶煉有限公司的真實寫照。銅冶煉公司學員在收獲技能與知識的同時,更收獲了獨立上崗的能力和自信。
職業教育“走出去”,找到了企業的“痛點”
中國有色集團公司旗下的謙比希銅冶煉公司從2009年投產以來,贊比亞當地雇員隊伍建設一直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在勞動技能培訓方面,急需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和培訓。為此,公司領導高度重視,并對職業教育培訓工作進行了詳細部署安排,公司人力資源部、綜合部、設備部、動力分廠等部門積極組織配合,為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班在銅冶煉公司的正式開班提供了保障。
2016年10月,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牽頭下,經全國有色金屬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國內8所職業技術院校和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周密部署和協作安排,“中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贊比亞項目)師資培訓班”在贊比亞經貿合作區舉行了開班典禮。
而謙比希銅冶煉公司作為首批試點企業,自2016年以來,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班在公司共開設了儀表工、液壓鉗工、架子工、電機維修工、焊工五個專業培訓班,累計為公司培養了約150名專業技能人才,獲得了當地員工的積極參與和好評,對公司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撐。
銅冶煉公司試點培訓班的開設,是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的一次成功探索,為境外中資企業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學習及實操培訓,學員能夠在短時間內全方位掌握各項專業技能,提高技能熟練度,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通過規范各項作業流程,以標準化程序檢查各種設備運行情況,有助于防控安全事故的發生,不斷提升公司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通過對當地學員的培訓,逐步提高了當地員工獨立處置問題的本領,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公司“本地化管理”發展戰略的實施,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競爭能力:
深化職業教育“走出去”,要找準著力點
職業教育“走出去”在銅冶煉公司開展試點工作整體上是成功的,作用是積極的,我們也希望我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能夠科學有序、縱深展開,為中資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提供人力支撐。從試點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未來職業教育“走出去”需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積極探索學歷資質認證、企業定向培養等境外辦學模式。銅冶煉公司開班以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在結業后無法獲得中資企業和東道國企業共同認可的相關資質證書,同時公司也無法評估學員專業技能的提升程度,不利于學員的職業晉升和再就業。因此,應該探索“校校聯合辦學”和“企業辦學”兩種模式:采用校校聯合辦學模式,在學員結業后發放中國院校和東道國院校共同承認的技能資質證書,該模式的優點是吸引更多生源,學員結業后易就業;采用企業辦學模式,優點是教學目的明確、教學設施齊全、可以定向培養,同時,可依托學校,建立企業自身的科研中心和實驗室,實現企業管理、工藝流程、產品研發的持續發展。
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提升境外職業教育的系統性和適應性。銅冶煉公司五個培訓班的教學均表現出了很高的專業性,為公司培養了一批專業工種的人才,但從總課時來看,要想完全悟透每個工種的理論和實操,使學員能夠融會貫通,現有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加系統性的培訓。因此,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需要一批專業技能強、語言基礎好、可以長期扎根東道國、專注技能培訓的師資力量。同時,考慮到所在國的文化傳統習慣,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編制上也需要進一步系統化、當地化,以便讓我國的教學模式盡快適應并融入對所在國學員的技能培訓。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走出去”的制度保障體系。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參與到了全球競爭當中,國別合作度逐年提升。為積極配合企業“走出去”,讓職業教育“走出去”為企業保駕護航,這就需要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走出去”的各種制度保障體系,在辦學模式、院校師資、企業支持等方面進行全面統籌布局,對能夠長期扎根境外的職業院校教師和支持職業教育“走出去”的中資企業給予一定資金支持,讓職業教育“走出去”真正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任重道遠。當前對于有色金屬行業專業技能人才的境外培養模式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可進一步嘗試向縱深領域發展,使得職業教育“走出去”逐步成為兩國相互溝通交流的載體,從而在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實現互助雙贏。
謝謝你們,中國老師
我是一名來自謙比希銅冶煉有限公司動力分廠的女電氣工程師。
2016年12月下旬,來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的教師團隊開展了一場讓我們獲益匪淺的培訓活動。
我們培訓的第一門課程主題是“傳感器”,這個培訓有助于我對位置傳感技術及其他相關技術進行綜合學習。
通過中國老師們的培訓,我更準確地理解了我工作的對象:傳感器。這是一種頻繁用于檢測和響應電信號或光信號的精密設備,可以將各種物理參數(例如:溫度,血壓,濕度,速度等)轉換為可以測量的電信號。就好像玻璃溫度計中的水銀會膨脹和收縮,從而轉換成可以在玻璃管標準刻度上進行識別的溫度讀數。
通過中國老師們的培訓,我也更加懂得傳感器的標準并能合理選擇適用的傳感器。通過中國老師們細心耐心的說明演示,我掌握了選擇傳感器時所要考慮的特性:傳感準確性、適用環境條件、傳感測量范圍、檢測分辨率、元件成本、可重復性等。
作為學員,我們收獲了很多。這些知識和能力的獲取,主要是通過中國老師們細心認真的教學培訓以及我們在謙比希銅冶煉有限公司各類傳感器的實際操作而實現的。這毫無疑問提高了我的職業能力,也會為我的收入增長提供保障。所以,我要說:“謝謝你們,中國老師!”
附原文鏈接:
《我在非洲當老師》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6/21/nw.D110000gmrb_20180621_1-14.htm
《企業“走出去”,職教來護航》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6/21/nw.D110000gmrb_20180621_3-14.htm
《謝謝你們,中國老師》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6/21/nw.D110000gmrb_20180621_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