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10點,教育部2021年首場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介紹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改革建設情況。我校黨委書記高喜軍作為122個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唯一代表,與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局副局長劉冬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友共同出席發布會,并現場介紹了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經驗。


高喜軍書記以“多方聚力, 深化‘三教’改革,打造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為題,介紹了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作為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師資隊伍、課程改革、模塊化教學、協作共同體等方面多措并舉,切實做好團隊建設的相關情況。
高書記從三方面介紹了國家級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經驗:一是優化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教師能力全面提升。強化師德引領,堅持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放在團隊建設首位。加強師資培訓,分類型、分層次開展教師國內外培訓。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施教師聘任制改革,推行代表作清單制度。分級打造教學團隊,建立了國家級、省(市)級、校級教學團隊三級建設體系。二是深化校際、校企合作,切實打造命運共同體。強化校際協同合作,實現優質師資共享、網上教學資源共享,協同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和模塊化教學實踐。強化校企協同合作,構建產學研培多方合作平臺。三是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對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和系統集成“1+X”證書,實現書證融通。開展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選聘企業專家擔當企業導師,協同開展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選派團隊核心骨干參加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有力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于2019年8月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近兩年的建設過程中,團隊緊緊圍繞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領域,優化師資結構、聚智賦能,2名教師榮獲國家一類大賽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大賽職工組二等獎;專業持續深入進行“三教改革”,校企協同開展模塊化教學,2020年團隊成員作品《讓機器人走起來——移動機構搭建與控制》榮獲北京市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教學改革成果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專業改革帶來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學生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造單元智能化改造與集成技術(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賽項一等獎,連續六年獲得團中央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取得5冠1亞的優異成績。
2020年12月,在國家級創新團隊建設階段性工作檢查中,團隊建設經驗和成效,得到了與會專家和相關院校的充分肯定,認為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能示范引領全國職教教學團隊建設。2021年1月,教育部確定我校作為首批12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代表,在新聞發布會上向全國介紹交流建設經驗。

依托國家“雙高”建設計劃項目,我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有了較大突破,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學校將再接再厲,以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為抓手,砥礪前行,建成一支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行業有影響、國際能交流的“首善標準”雙師型教師隊伍,示范引領中國職業教育教學團隊建設和發展。
附:高喜軍書記新聞發布會發言全文
多方聚力, 深化”三教”改革
打造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雙高計劃”建設單位。2019年,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兩年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緊緊圍繞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領域,從師資隊伍、課程改革、模塊化教學、協作共同體等方面多措并舉,切實做好團隊建設各項工作。
一、優化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教師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強化師德引領。堅持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放在團隊建設首位,實施思想鑄魂、課堂育德、典型樹德、管理立德“四位一體”師德建設工程,將師德考核結果與聘任、晉升、獎懲等掛鉤,促使團隊教師自覺提升師德修養,實現“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四有”好老師。二是加強師資培訓。依托國家師資培訓基地、北京市“雙師”培訓基地、學校教師發展中心3個平臺和國家“工匠之師”赴德項目,分類型、分層次開展教師國內外培訓,培養教學能力、專業建設能力、社會培訓能力、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等5種能力。 三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施教師聘任制改革,破除“五唯”,推行代表作清單制度,構建以師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將團隊建設成效與個人考核和聘任掛鉤,激勵團隊教師職業發展。四是分級打造教學團隊。學校實施“卓越人才”教師建設支持計劃,建立國家級、省(市)級、校級教學團隊三級建設體系,國家級團隊示范引領,輻射5個北京市級團隊、10個校級團隊建設。
二、深化校際、校企合作,切實打造命運共同體。一是強化校際協同合作。與蘇州工業、四川工程等7所學校合作,針對 “1+X”證書制度改革、雙元育人、模塊化教學、教師協作創新等方面,開展專題研究實踐。各校優質師資共享、網上教學資源共享,協同開展“1+X” 證書制度試點和模塊化教學實踐。二是強化校企協同合作。聚焦工業機器人領域,聯合中關村機器人聯盟、人工智能協會等,與ABB、首鋼安川、京東集團、華航唯實等企業合作,構建“三共享六共同”產學研培多方合作平臺,打造高度融合共同體,建成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中心(北京市“計算智能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業機器人開放性實訓基地、ABB機器人及應用認證中心、機器人創新實踐基地、京東智能設備工程師學院、“1+X”證書省級管理中心等。兩年來,開展了10項技術服務項目,獲國家專利10項,培訓教師和職工9000人次,獲得2項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一是基于職業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對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和系統集成“1+X”證書,實現書證融通,構建專業“共平臺、分方向、模塊化”課程體系。二是分工協作,開展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選聘企業專家擔當企業導師,與專任教師共組團隊,協同開展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課證融合,對接“X”證書,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依據崗位群任職要求、職業標準、工作過程,開發5門模塊化課程,編寫5本“任務活頁+資料活頁+習題活頁”三位一體式活頁教材,“VR+”信息化助力課堂革命,開展模塊化教學改革。2020年,教學改革成果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三是選派團隊核心骨干參加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赴德國海因策學院研修培訓28天,參訓教師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對借鑒國際“雙元制”職業教育先進經驗,并進行本土化改造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教學模式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