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登“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報道之一——《鄉村振興,高職生搭無人機“起飛”》,聚焦職業院校學生或畢業生,利用所學的職業技術技能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用實際行動踐行“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大有可為”。文章報道了我校發揮技術優勢,“飛入深山”服務湘西智慧化建設、“走進京郊”開展“引智幫扶”,探索出了一條特別的精準扶貧道路。
現將報道中關于我校助力鄉村振興的事跡進行轉載,以饗讀者。

2019年7月,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智能測繪團隊的兩位老師帶著20名學生,在湖南十八洞村用無人機進行基礎地理信息采集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在湘西進行野外測繪
飛入深山
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北工院”)來說,發揮技術優勢,服務湘西智慧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特別的精準扶貧道路。
十八洞村、踏梯村位于大山深處,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復雜。在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智慧湘西領導小組協商之后,北工院負責采集十八洞村基礎地理信息。學校決定,無償為十八洞村的旅游開發貢獻專業智慧和力量。
2019年7月,北工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智能測繪團隊成立了,兩位老師帶著20名學生,抵達湖南十八洞村。
“風景特別美,但真的好偏僻。”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鄭佳榮是帶隊的老師之一,她還記得,從州政府進村的路上,穿隧道、過大橋,周邊“都是山區”。村子在半山腰上,“每一步都是臺階”,都在陡坡上。
在這座深山的小村里,傳統測繪方法有種種劣勢,而無人機傾斜測量技術,卻能用更短的時間,從“一個垂直、四個傾斜、五個不同的視角”同步采集影像,拿到建筑物頂面及側視的高清圖像,給十八洞村實景完成三維建模。
該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1831班學生張岳,到現在還記得,自己跟村民聊天,對方給他描述十八洞村過去道路難通,一座山連著一座山。
“確實是迄今為止,我去過的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張岳感慨。他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跋山涉水在山間作業,對十八洞村、芷耳村等村寨進行基礎地理信息采集的工作。
據鄭佳榮回憶,團隊當時在無人機上用的是五鏡頭攝像機,在村子周邊布置了6個用于定位的像控點,可以“精確到厘米級”。當地經常下雨、起霧,拍攝工作用了三四天才基本完成,拍攝的照片數量超過3萬張。團隊又用了一周的時間,用這些照片完成了建模工作。
“現在我們的無人機技術升級了,已經不用布設像控點了,可以直接進行定位。如果現在去拍,大概只需要花兩天時間。”鄭佳榮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慨,“這幾年技術發展得非常快。”
最終做好的模型,應用于國地通一體化時空公共服務平臺,這一技術能夠把十八洞村特色農業推向全國,利用旅游業提高農戶收入。“在助力十八洞村的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鄭佳榮說。
同年11月,智慧湘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麻遂豹、魏宏騰,來到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實訓基地,學習應用技術專業(智能測繪)無人機操控及數據處理的相關技術。學院對兩位學員提供了免費培訓。
目前,兩位受訓人員都已經完成了無人機操控理論及模擬機操作訓練,獲得無人機操控駕駛證,回到了家鄉十八洞村,利用所學,為家鄉的產業振興做更多的事。
2022年,北工院再次開展了“引智幫扶”工作,學校的無人機團隊開展無人機航測,制作成三維立體高精度地形圖,為門頭溝區清水鎮西達么村、小龍門村的村域規劃、建筑改造等提供精準的基礎數據,為其特色民宿的發展提供設計思路。最終,“門頭溝清水鎮西達么田園農趣谷鄉村空間規劃”入選了2022年首都高校師生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
這些職業院校學生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們的理想與現實,都已搭乘著“無人機”,一飛沖天,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