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6月11日以《以“雙高”建設為契機構建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首都城市建設智慧化發展賦能》為題,詳細報道我校“雙高”建設的經驗和成果。報道聚焦“構建協同育人模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為首都建設智慧化升級提供人才支撐”“開展技術創新并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 為服務建設項目提質為行業發展增效”“京津冀協同發展促民生紅利不斷釋放學校繼續發揮‘雙高’示范引領優勢”三各方面,系統介紹了我校作為國家“雙高”學校在課程體系改革、專業群數字化改造、技術創新、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的示范引領作用。
現將全文進行轉載。

以“雙高”建設為契機 構建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首都城市建設智慧化發展賦能
按照相關文件要求,雄安新區基礎設施智慧化建設水平將大于90%,綠色建筑達到100%。我國將建設以北京市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雄安新區將為全球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要求傳統產業向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城市體檢,文化遺產保護,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亟需依托互聯網+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融合技術促進城市建設產業轉型升級。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前提基礎。職業院校肩負著為更好服務“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的重任。
為適應科技、產業、社會的發展,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雙高”建設為契機,通過智能化技術推進學校城市建設相關專業群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實現教學過程與崗位需求有機對接,提高“BIM+智能測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

構建協同育人模式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為首都建設智慧化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與其他教育類型不同,職業教育更多強調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對于城市建設相關專業也是如此。為此,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不僅堅持城教融合,打造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對接首都城市建設產業鏈。主動適應城市建設產業向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需求,以BIM技術等高新技術作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學校還依托北京城市建設與管理職教集團的資源優勢和凝聚力,與集團加盟企業深圳大疆創新科技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公司等單位共同投入建設大疆無人機測繪工程師學院、BIM工程師學院,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一方面,校企雙方通過共建共管廣聯達BIM工程師學院、大疆無人機測繪工程師學院,協同培育城市智慧建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學校會根據企業技術研發需求和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開展聯合創新研發,服務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產品質量。通過發揮各方的技術優勢,開展社會培訓和工程項目實施。校企雙方還創新形成了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機制。
此外,專業群積極推進“四線貫穿、書證融通、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其中,四線貫穿方面,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工程實踐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思政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導師指導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書證融通方面,學校在保證學生取得學歷證書同時,還可通過學業成果認定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滿足城市建設領域新技術融合發展的需求。學校的“八學段、工學交替”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模式更保障了學生學校學習和崗位工作的成才過程交替完成。
此外,學校還通過完善招生招工一體化、“雙主體”育人機制,建立完善的崗位學徒考核評價體系和崗位學徒薪酬制度;創新互聘共用的人才交流機制,通過人才流動,提升人才隊伍活力,打造能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隊伍和大師名匠領銜的兼職教學團隊,保障“雙導師”指導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除了育人體系的改革,還需要課程體系的同步改革。
為了培養復合型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直面數字技術變革及建筑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構建了智能貫通結構化的“一平臺、雙融合、多通道”專業群課程體系。
據悉,學校在共享課程平臺增加了“云大物智5G”課程模塊,推動專業群系統化智能化改造。將專業間相互交叉的核心知識技能融合,將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虛擬現實)、GIS(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綠色建筑等數字技術融合,構建核心課程,優化課程開設結構。通過靈活設置專業群課程模塊,拓展跨專業方向學習空間。依據技術發展趨勢、1+X 證書要求、創新創業教育等重點,構建了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跨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實現了跨專業跨方向選修,提升了學生職業遷移能力,不僅為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拓展了職業發展空間,更為首都建設智慧化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開展技術創新 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
為服務建設項目提質為行業發展增效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助力與貢獻。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就發揮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平臺建設、三維建模、智能建造、智慧建筑運維等數字技術應用服務,形成了具有裝配式建筑施工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和大師培育功能的技術技能平臺。
學校不僅依托智能建造協同創新平臺技術優勢,開展面向區域發展的數字技術應用及推廣,引領企業技術革新。還以無人機技術、BIM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模板支撐架變形遠程監測等技術為支撐,開展了雄安新區土地規劃測繪、潭柘寺古建筑物三維數據采集與建模等數字技術應用服務項目。
此外,學校還深度參與了部分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改造與更新,與其聯合研發制定無人機測繪、智能建造等技術標準與評價標準。
比如,與北京城建亞泰集團共同研制“MJWJ-1模板支撐架變形遠程實時監測系統”,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智能測繪數據采集分析、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與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深度合作,建設北京市城市空間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開展智慧城市建設領域新技術開發、科技攻關與智庫咨詢。圍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籌辦,承擔“無人機+BIM技術輔助北京市政工程施工提質增效的關鍵技術研究”等研發項目。
不僅如此,學校還通過對接城市智慧建設領域BIM技術、空間信息智能服務技術發展趨勢,緊貼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聯合創新研發,用創新成果為合作企業的技術革新服務。
比如,利用智能建造協同創新平臺創新成果在北京富地勘察測繪有限公司、北京帝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的實際生產中應用,促進企業在三維建模技術、數據提取技術等方面技術手段的革新,提高作業效率和產品精度。并承擔了“法海寺大殿抗震加固技術研究”“首都新機場航站樓大跨度梁模架變形監測”等重大項目。
智能建造協同創新平臺因此獲得了“基于BIM技術的裝配式建筑設計裝置”“基于BIM的智能消防定位裝置”等創新成果,服務企業技術與產品創新。
京津冀協同發展 促民生紅利不斷釋放
學校繼續發揮“雙高”示范引領優勢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持續增強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8年來,三地協同空間不斷擴展,體制機制深刻變化,產業銜接、項目合作更加多元,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出累累碩果。以首都為核心、雄安新區與城市副中心為“兩翼”,京津冀不斷謀劃發展的新篇章。
北京始終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都科學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努力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將逐步形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蓄勢待發,“民生紅利”不斷釋放,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將與日俱增。
近日,北京市印發的《關于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旨在以推進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總抓手,系統化設計“十四五”時期北京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深化“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理念,加快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加強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面對未來,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表示,今后,將把高質量發展擺在學校以及專業群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行業、產業改革重點難點,繼續圍繞育人模式、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國家“雙高”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建成城市智慧建造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研發創新基地,為提升建設工程安全質量水平和北京城市建設智慧化發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