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線學習》雜志刊登我校黨委副書記、院長柳長安專訪,訪談從“緊跟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六共六融深化產教融合”、“職教出海成績亮眼”三個方面展開,詳細報道了我校聚焦教育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建設,面向首都城市建設、運行、管理、服務領域,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科教融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啟職業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2024年9月7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訓部在學校匠心樓簽署了聯合聲明,締約雙方將聯合開展合作計劃。這標志著雙方正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開啟了職業教育合作的新篇章。在學校善技樓,中法能效應用人才培養與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應用中心、無人機實訓室、智能建造實踐教學基地等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景化實訓場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走在校園中,學生能切身感受到每一條道路會“說話”,一磚一瓦都發揮著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敖承摹薄昂竦隆薄安W”“善技”“創新”……每一棟建筑、每一座雕塑的背后都體現著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視。正如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柳長安與《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副社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產教融合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桂云對話時所說,近年來,學校以黨建引領三全育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發展,以辦學成效引領職教改革發展,形成了“首都離不開、全國有影響、國際走出去”的發展局面,為建成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打下堅實基礎。
緊跟首都城市功能定位
突出城教融合辦學特色
李桂云: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定位,請您談一談職業教育如何與區域協同發展?
柳長安:職業教育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促進區域的技術創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突出城教融合辦學特色,打造“首都城市發展的工匠搖籃”。一是面向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明確辦學定位。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面向首都城市建設、運行、管理、服務領域,堅持“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國際化”,依托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重點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和“京西地區”,對接海淀區、石景山區和門頭溝區等區域的產業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城教融合,完善育訓融合,實現由服務首都“傳統工業”到“城市發展”的戰略轉型。二是對接地方產業,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圍繞“四個中心”建設及智能制造與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高精尖產業布局,實施“五聚焦五打造”,分別打造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城市運行智能設備應用技術、智慧城市信息技術、城市運行現代高端服務業、城市安全技術等5大專業群,開設了無人機應用技術、虛擬現實應用技術等10個新專業,其中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2個、省部級高水平專業(群)6個。三是服務區域人才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適應北京市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要求,學校將信息素養和數字化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特色,打造了特色鮮明的“雙主體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創建了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以數字化為主線全面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率先在所有專業開設新一代信息技術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完成智能化改造,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字化職業素養、專業能力及職業能力。四是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學校服務首都城市發展與高精尖產業、雄安新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和項目,打造了4類18個技術技能創新服務中心,包括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并成為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簽約單位。如,依托平臺積極參與國家“探月工程”項目,在“月球車”前錐件加工研發等重大技術服務項目中取得實效;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提供電氣安全技術保障;參與大興機場建設。
李桂云:2024年9月,學校成立城市安全學院,實施“五聚焦五打造”的專業布局,請您談談學校在專業建設方面的實踐探索。
柳長安:成立城市安全學院是樹立大安全觀,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建設的應然之舉,也是落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規劃》,助力首都安全生產風險防控體系建設、重大風險防控能力提升的實然之為。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是學校首批入選的4個“國家級示范性重點建設專業”之一,是與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北京市應急管理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合作專業。依托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建設城市安全學院,對接首都大安全應急產業,有助于破解超大城市安全發展難題,保障首都城市安全。實施“五聚焦五打造”主要是優化專業群布局。即:聚焦首都城市建設,針對產業“綠色化、信息化、智慧化”轉型升級要求,打造城市智慧建造技術專業群;聚焦首都城市運行,針對水、電、氣、暖等生命線工程系統智能化轉型升級要求,打造城市運行智能設備應用技術專業群;聚焦首都城市管理,針對城市“大安全技術管理”領域要求,構建跨領域的城市安全技術專業集群;聚焦首都城市智慧,面向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需求,打造智慧城市信息技術專業群;聚焦首都城市服務,面向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要求,打造城市現代高端服務業專業群。
“六共六融”深化產教融合
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技能人才
李桂云: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強力支撐。在您看來,職業教育如何積極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
柳長安:在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支撐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為適應首都高質量發展和高精尖產業需求,我們通過開展專業數字化改造,創新“雙主體四經歷”人才培養模式,致力培養復合型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是通過開設跨專業選修課程、1+X證書、學分轉換等形式,豐富學生跨專業學習經歷,滿足高精尖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和頂崗實習,豐富學生企業鍛煉經歷,滿足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競賽平臺、幫扶平臺,豐富學生創新創業經歷,滿足創新型社會對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四是通過將國際先進標準融入課程,開設雙語課程,組織學生出國游學,豐富學生國際化學習經歷,培養首都國際化大都市所需的國際化人才。學校在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實現專業迭代升級的過程中,以數字化為主線,以智能貫通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和“軟技能、硬技能、高技術”的實踐能力訓練體系為支撐,強化專業對接產業,利用“云、大、物、智、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專業升級改造,以智能化推動高端化,實現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進一步加強學生數字化核心能力培養,構建數字化人才知識能力素養譜系,學校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實訓大綱和評價標準,形成數字化人才培養標準體系。
李桂云:據了解,學校創建了“六共六融”校企合作模式,請您介紹一下學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實踐。
柳長安:在多年校企合作經驗基礎上,學校創建了“六共六融”校企合作模式。以共投、共建、共管為手段,推動“專業布局與產業需求、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技術服務與產品研發、實訓基地與企業資源”互融,實現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效益共贏,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目前,已與京東、大疆、百度、華為、新興際華、施耐德、環球影城等130余家企業開展深層次校企合作,全部專業均與1個以上行業龍頭或領先企業開展合作,建成多樣化的校企合作平臺。一方面,依托學校牽頭組建的北京城市建設與管理職教集團、中關村科技園區市域產教聯合體,各專業群攜手行業龍頭企業、本科院校成立了全國通用人工智能等7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施耐德等6個北京市工程師學院、4個北京市現場工程師項目,校企合作打造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同時,強化專業群與產業鏈動態銜接,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方向,精準匹配北京高精尖產業需求。另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智能技術融入專業課程。制定明確課程目標,融入國際、國家、行業、企業標準和生產工藝規范、優質工程案例,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市場實際。
例如,學校與京東集團建立了京東智能設備工程師學院,入選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建設項目;圍繞智慧城市運行,創新校企協同“五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專業“遞進式能力提升”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建設實現“三有”課堂,對接國家1+X證書,課證融通,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依托國家工業機器人技術領域教育教學創新團隊,學校以技術服務助力產業創新,育訓融合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高了職業教育服務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能力。
“職教出?!背煽兞裂?/span>
打造可復制的“北工院方案”
李桂云:近年來,學校在國際化工作中取得豐碩成果,走出了一條職教出海的“北工院模式”。請您介紹一下該模式的特點。
柳長安:自2016年入選教育部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首批試點院校以來,學校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四方聯動、標準引領、語技融合”海外辦學路徑,率先踐行教隨產出、產教同行,為職業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北工院方案”。一是開創全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榮譽,共同建成中國在海外第一所提供學歷教育的職業院?!匈澛氃?;二是開發2項專業標準和37項課程標準,成為贊比亞國家教學標準,實現中國職教教學標準首次被納入主權國家國民教育體系并實施;三是建成全國首家職業教育型孔子課堂;四是建成北京市首批“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五是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共建全國高職首家“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和南美首家中文工坊;六是與北京語言大學等共建全國首家“中文+職業技能”學院。
李桂云:我們關注到2024年學校與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訓部簽署合作聯合聲明,請您介紹一下相關交流合作情況。
柳長安:在中非合作論壇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學校大力推動“職教出?!?,與非洲國家共享中國職業教育標準與教育模式,招收來華留學生,為贊比亞、剛果(金)、津巴布韋、納米比亞、幾內亞比紹、科摩羅、加蓬等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2024年9月,學校與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訓部簽署合作聯合聲明,雙方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學校將與南非9所高職院校開展務實合作,尤其是在汽車行業、數字創新以及新興技術領域,攜手開展教師和學生交流、教學資源開發、技術轉讓與孵化、職業技能教師師資建設與培訓等項目,進一步深化合作內容,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體系,進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為兩國青年搭建提升技術技能的平臺,提供更多了解彼此、增進友誼的機會。
未來,學校將在“中文+職業技能”領域積極探索,共享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標準,培養應用型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為國際產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職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