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沒有名牌大學,沒有耀眼文憑,卻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最終脫穎而出,當選“大國工匠”,躋身“國寶級”技工。這些勞動者身上折射的“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2016年10月10日,這些憑借雙手締造了“中國制造”的頂級工匠將走進我校,與學生近距離交流分享成長之路,展示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藝,和執著、堅守、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即日起校園網將轉載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系列報道。傾聽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事跡,以激發廣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工匠精神,樹立職業信心,提高職業素養。
有一群勞動者,他們技藝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的檢測手感甚至堪比X光,令人嘆服。從今天起,《新聞聯播》推出特別節目,看《大國工匠》,匠心筑夢。
今天我們認識的第一位工匠叫高鳳林,他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他給火箭焊“心臟”。
38萬公里,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時間允許的誤差。在中國航天,53歲的高鳳林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現在,他又在挑戰一個新的極限,為我國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焊接發動機。
高鳳林正在焊接的是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僅這個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三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他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高鳳林的自信來自于剛入行時的勤學苦練。發動機是為火箭提供動力的,被稱為火箭的心臟,對于焊接工作來說,一點小小的瑕疵可能就會導致一場災難。因此,對于焊接工人來說,焊接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更需要細致嚴謹,而這一點,高峰林上班第一天,就從老一代航天人身上感受到了。
從姿勢到呼吸,嚴苛的訓練都出乎高鳳林的意料,而發生的另一件事,更是讓高鳳林銘記一輩子
尊重工作對象,這就要求對工作要有正確的態度,師父的話,讓高鳳林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帶上焊接面罩,這是一個普通的操作動作,但是對高鳳林來說,確實進入到一種狀態。
每每有新型火箭型號誕生,對于高鳳林來說,就是一次次的技術攻關。最難的一次,高鳳林泡在車間,整整一個月幾乎沒合眼。
高師傅說,他的時間,80%給工作,15%給學習,留給家庭的只有5%。只要有時間,他就會陪老人,接孩子。
高鳳林高超的技藝,讓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
35年,130多發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高鳳林說,他追求的是民族認可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正是這樣的追求,牽著他專注做一件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艱辛勞動變成精彩創造,不僅成就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也為中國走向航天強國貢獻了力量。三十五年的品質堅守,詮釋了大國工匠的精神實質,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五一”講話中提出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