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在我校開展以來,“大國工匠”在喧囂中堅守匠心的寧靜,追求技藝的極致境界,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突破自我,創新傳承,精益求精的精神成為討論焦點。“大國工匠”成為師生新的時代榜樣,工匠精神在我校深入人心。
“工匠精神內容豐富,飽含了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對事業的執著敬畏,對技藝的傳承創新。精益求精就是對工作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精雕細琢,追求卓越,也是職責與信仰在行動中的詮釋;執著敬業就是對事業無比的專注、熱愛,乃至敬畏,是耐得住寂寞,把對技藝的鍥而不舍當成對事業的虔誠與忘我;傳承創新就是在繼承和弘揚的同時始終獨具匠心,不斷超越過去,創造奇跡。”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偉表示,“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能在我校率先開展是一種莫大的榮幸。“我們將以大國工匠進校園為契機,為人才培養質量注入新的內涵,我們將攜起手來建設傳播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探索培養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學模式,打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構建弘揚工匠精神的教學體系,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品質,展現職業教育的責任與擔當,使我們職業院校成為新時期大國工匠的搖籃,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上,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春芝教授擔任現場主持工作,和高鳳林、寧允展兩位大師面對面交流。“為了主持好這場活動,我做了精心的準備,翻閱了很多相關材料,兩位大師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種不斷錘煉、長期堅持的品質,我發現‘一萬小時定理’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每個人想要從平凡變成超凡都至少要有一萬小時的錘煉,但是他們可是經過了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錘煉才達到今天的高度;其次,他們在工作之余,刻苦專研的精神也讓我非常感動,高鳳林師傅為了練好基本功,在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在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在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為了保證火箭振動大梁的最佳性能,在高溫下持續操作,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的水泡,至今手上還有因嚴重烤傷留下的疤痕,而寧允展常師傅自費購買了車床、打磨機和電焊機,將家里三十多平米的小院,改造成了一個小‘工廠’。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練手藝;除此之外,兩位工匠不斷創新,把艱辛勞動變成精彩創造的精神也給我很大的觸動,碰到別人無法攻克的難題,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不斷專研、改進、創新,像寧師傅將自己的研磨技術和焊接手法巧妙結合,鉆出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帶來巨大效益。這種創新精神在“雙創”時代更具有價值。”
“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大國工匠的精彩的事跡,沒想到真的能在學校近距離跟他們交流。”文法與管理學院的史可欣還沉浸在興奮之中。“兩位大師的事跡讓我很受觸動,大國工匠們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畢生學習的榜樣和力量的源泉,它將鼓舞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干一行愛一行,練就過硬本領,為‘中國制造’添彩。”
在“大國工匠進行校園”活動中,機電工程學院800多名師生滿懷激情觀看了大師精湛技藝的展示。活動結束后,工匠精神成為師生津津樂道的熱詞。“沒想到,焊接和研磨這兩種我們最常接觸也最平凡的工作,在大師手中卻像一次完美的藝術展示。這兩個工種,是我們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最常碰到的工作,如果沒有毅力和恒心,很難在這樣枯燥的崗位上堅持很久,兩位‘大國工匠’卻在平凡做出這么突出的成就,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只要有匠心,就一定能實現心中夢想!”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吳冰潔對兩位大師的人生追求感到嘆服,“兩位大師不為名利動搖,追求的是民族認可的自豪感,他們將自己的事業與祖國發展結合起來,將人生追求和社會追求結合起來,不斷攻堅克難的精神讓人感動。高鳳林大師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項目,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這種為職業投入,為祖國風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馬上面臨畢業身份轉化的張如琪,表示“大國工匠”的到來,為她的未來的職業規劃明確了方向。“兩位大師從職業院校畢業也能走向成功之路,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在學校要學好理論知識和技藝技術,在實踐中增強本領。職業有分工,地位無高下,心中只要裝著國家,什么崗位都光榮,什么崗位都能做出成績。我要以‘大國工匠’為榜樣,要以‘大國工匠’精神為引領,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勤奮學習,爭創一流,將來以精湛的技藝投身國家建設。”
“技藝高超,又有精神追求,這正是匠心的豐富內涵。冷板凳上十年磨一劍,寂寞中技藝更精湛。這種精神無論對老師、學生都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基礎教育學院的青年教師蔡文清在接受采訪中表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秉承匠心,將教學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其次,工匠精神符合職業院校的特點,應該將它作為一種文化內化于教學內容之中。”
(撰稿:王琦)